518 蜀吴抗魏(2 / 3)

之下成为一个大国,并在唐朝时和中原交流频繁,带回去了很多有用的东西,使得倭国逐渐强大起来,人口也越来越多。以倭国的贫瘠之地,险恶之地,必然会遏制倭国人口的增长,只要是倭国的有识之士,必然是向往大陆的。”

顿了顿,他便又接着给多尔衮分析道:“倭国乃是岛国,因此擅长水师;另外从万历年间的战事看,倭人最擅长火枪。而这两样,刚好又是我大清的短板。因此,奴才认为,我大清和倭国联合的话,互相之间便能取长补短,和明国一较长短,不在话下!”

就见识来说,哪怕多尔衮是建虏的摄政王,在建虏中算是厉害人物了,但也抵不过洪承畴的见识。

此时,洪承畴的解说,让多尔衮更是大开了眼界,一下提高到了更广阔的高度,这让他很是欣喜。

仔细考虑洪承畴的话之后,多尔衮不由得欣喜地说道:“如若真是如此的话,那大清就不会被山海关锁在关外了。有倭国的水师、火枪,从登莱登陆,杀明国一个措手不及,战火烧到明国的江南,都是轻而易举!”

“殿下所言极是!”洪承畴听了,连忙奉承了一句,然后接着说道,“嘉靖年间,倭寇侵袭明国沿海,当初就闹了个天翻地覆,这还只是散乱的倭寇而已,并且明国还出了个不世出的戚继光。而如今,大清一旦和倭国联合的话,局面只会比以前更好!”

多尔衮听得满心欢喜,开心地说道:“既然如此,把朝鲜让给倭国,自然不在话下,甚至如果能联合起来夺取中原的话,我大清也只要黄河以北便可。江南等地,都可以让给倭国。先生看来,如此可能让倭国同意结盟?”

他这时候的想法,其实更多的是保住辽东,保住大清不被明国消灭。因此,能联合倭国,夺得明国黄河以北的话,那都是意外之喜了。

但是,也不能确保,万一真得如同他们计划那样顺利的话,等他拿到了黄河以北之后,是不是就会想着黄河以南了。

当然,这些都还是没谱的事情,空口白话先说出去,诱惑倭国结盟,才是头等大事。

洪承畴听到多尔衮赞同他的这个长期之策,并没有多少欣喜之色,而是严肃地说道:“殿下,此乃奴才之谋划。但是有一点,奴才对倭国的近况和细况并不了解,并不敢保证倭国一定会和大清结盟!”

多尔衮听了,也立刻就冷静了下来。

他明白洪承畴的担心,倭国和明国的战事,毕竟过去了那么多年,原先那个有为的倭王也已经病死,还被篡位,到底如今怎么样,还真不好说!

这么想着,他皱着眉头,低头沉思了起来。

洪承畴见了,不敢打扰他,就只能是静静地等待。

至于图尔格,对于这些事情,他压根就插不上话,因此就只能是个旁听者而已。

多尔衮想想洪承畴所说得短期、中期和长期策略,再想想图尔格带回的关内消息,感觉到压力山大。

过了好久之后,他抬起头来,看着洪承畴,恳切地说道:“大清要想立足于不败之地,和倭国的联合是最好不过的。可和倭国之联合,想来也是大不易。加上路途遥远,如果前去沟通联合,本王去是最好不过的。但是,本王又离不开辽东。以先生之见,如若本王委派礼亲王前去,先生跟随,随机应变,可有把握说动倭国?”

很显然,多尔衮该是下定了决心的。

洪承畴听了,稍微犹豫了一会,然后才回答道:“殿下,奴才对如今之倭国并无了解。不过合纵连横,无外乎威逼利诱而已。奴才为大清之未来,愿意一试。”

既为大清之未来,也为他自己的前途。大清灭,他则要被明国千刀万剐,逃都没地方再逃,因此,就只能出死力了。

多尔衮见洪承畴没有承诺一定可以,心中也能理解,并且为洪承畴的实事求是更是感到